肇庆市风华路18号风华电子工业城 13653927917 revered@att.net

经典案例

中国重返联合国时,欧洲唯一反对的国家,他和中国到底有何纠葛?

2025-08-11

1971年10月25日,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那一天,联合国通过第2758号决议,正式恢复了中国的联合国合法席位。作为中国外交代表团成员的乔冠华,在得知投票结果后不禁开怀大笑,为共和国留下了历史性的一幕。然而,此次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投票,却有着诸多令人回味的历史细节:曾一度将殖民的屈辱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欧洲,竟然只有一国投出反对票。那么,这个投出反对票的国家是谁呢?它和中国有着怎样的历史纠葛?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各位帮忙“长按2秒点赞按钮”来个强烈点赞。并且“关注”一下,以后常来,不迷路。

(我国著名历史摄影:乔的笑)

回归联合国的一刻,中国等了26年

1971年10月25日,以乔冠华为首的中国外交代表团焦急地在会场等待着此次决定中国外交历史命运的投票:重返联合国。

自1945年联合国创立伊始,我党人士董必武便作为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象征着我国作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之一,有着无可置疑的合法席位。为此,中国曾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3500万中华儿女的生命代价。然而在解放战争中,中国的联合国合法席位却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所窃取,这样一来中国便和联合国相隔了26年。在这26年间,中国击退了美国的“联合国军”,在大江南北建立了156个重工厂,在罗布泊的大漠孤烟中引爆第一颗原子弹,才拿到了这一张为之一搏的门票。这26年,中国已等了太久太久。

(中国志愿军)

最终,在10月26日。我国代理外交部长姬鹏飞得到了那个让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消息:联合国决定,根据各国投票结果正式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其中:赞成票76票,反对票35票,弃权票17票。其中,中国从非洲获得的赞成票最多,高达26票。结合中国重返联合国的2758号决议,分别由东欧的阿尔巴尼亚和非洲的阿尔及利亚两国共同提出,毛主席将中国称为“被非洲兄弟抬进联合国的国家”。

然而在此次联合国决议中,除了非洲对中国重返联合国表示大力支持外,也有相当多的欧洲国家对中国重返联合国表示支持,共投出了23张赞成票,赞成比率最高。其中,西班牙、卢森堡、希腊投了弃权票,然而却只有一个欧洲国家投下了反对票——这个国家的名字,叫马耳他。

撮尔小国,为何在表态时为中国投下“反对票”

提及马耳他,可能有很多朋友会对这个国家感到陌生,就像是近期频繁在中国面前跳梁的立陶宛一样,新闻不报道可能都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国家。事实上,马耳他这个国家,领土面积316平方公里,甚至可能不如中国的一个地级市大,时至今日人口也不过50万左右,2020年11月底GDP达142.9亿美元,是欧洲出了名的“小国”。

那么,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国为何会在中国重返联合国之际,会不惜得罪中国,投下反对票呢?——这就需要从马耳他的历史开始讲起了。马耳他虽然是一个位于欧洲地中海的小国,本土也没有任何有价值的资源,连淡水都十分匮乏。但是,马耳他的地理位置却至关重要:它恰恰位于欧洲地中海的中部,是贯通东西地中海,欧洲和非洲之间的重要跳板和门户。也正是因为极为特殊的地理位置,马耳他才成为了欧洲的兵家必争之地。第一任日不落帝国西班牙帝国,还有后来的拿破仑帝国,都曾将马耳他占为己有。到了1800年,英国驱逐法国军队进驻马耳他。1815年,英国在击败拿破仑后签署《巴黎条约》,正式将马耳他划入了英国的国土。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在地中海以西控制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中部控制马耳他,地中海以东则控制苏伊士运河,使英国彻底成为了地中海贸易的“话事人”,欧洲各国能不能做生意,都要看英国的脸色。

(马耳他岛的风景)

正因为英国长期占据马耳他,因此马耳他的外交、军事等事宜实际上都是由英国人,而不是马耳他人说了算的。到了20世纪60年代,英国因国力的衰落,殖民地逐渐分崩离析,在1964年英国也不得不给予马耳他一定的独立地位——但是,当时的马耳他仍然是以英联邦成员国的身份在英国的管控范围内,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仍然是英国的总督来进行管理,最高元首仍然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4年马耳他确立共和国体制,但是英联邦成员国的身份到今天仍然得到了保留。

因此,在1971年马耳他就“中国重返联合国”这一决议进行表态时,与其说是马耳他投下了反对票,不如说是英国投下了反对票。但耐人寻味的是,在全欧洲27国的表态中,英国竟然是投了赞成票的!那么为什么英国作为马耳他的宗主国,都投下了赞成票,为什么马耳他却投下了反对票呢?难道是英国镇不住马耳他吗?

加拿大28预测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

这就需要我们不得不考量更大的国际形势了——自中国发出重返联合国的申请以来,对中国重返联合国合法席位形成最大阻力的,正是我们大洋彼岸的美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一直都是蒋介石台湾当局联合国席位的坚定拥护者,和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反对者。美国不仅自己反对中国恢复联合合法席位,更拉上英国等一帮西方国家一起反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罗斯福执政时期,美国希望的是扶植蒋介石政府,让中国成为埋藏在亚洲地区牵制苏联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我党我军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则彻底扭转了美国自雅尔塔会议以来的全球布局,因此美国便一直对我国重返联合国合法席位百般阻挠:英法和美国本来是穿同一条裤子,外加美国所扶植的蒋介石集团占据中国的合法席位,因此在联合国表态时往往会以4:1的优势来打压苏联。如果真的把新中国放进来,加上60,70年代法国在戴高乐主义影响下开始逐渐和美国走向对立,那么联合国恐怕就不再是美国的“一言堂”了。

但是,美国对中国重返联合国席位的考虑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改变:那就是在冷战中,苏联对美国开始采取攻势,而美国则在越南战争中屡屡吃瘪,形式对美国非常不利。与此同时,中苏关系发生恶化,苏联在1969年挑起珍宝岛冲突,陈兵我国东北边境,给中国带来了不小的军事压力。一时间,勃列日涅夫执政下的苏联成为了中、美两国共同面对的敌人,也正是因为如此,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才于1971年7月访华,为随后的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共同抗苏做下铺垫。

(基辛格与毛主席)

然而,当时的美国仍然面临着两个矛盾:一个矛盾是,美国想和中国进行联合抗苏,但却又担心由此打破对中国的封锁,中国再度发展壮大,成为了对美国的牵制力量。为此,基辛格才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这一问题上,做出了“双重代表权”这样的提议:意思就是,在保留台湾当局在联合国席位的同时,也允许新中国加入。对此,主持外交工作的周总理表示了坚决的反对,声称中国重返联合国可以等五年,十年,但坚决不接受分裂中国的双重代表权!

而美国所面临的另一个矛盾是:在当时越南战争,经济危机对美国愈显不利的情况下,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此番“秘密访华”在西方各国的政要和媒体眼中已经不再是“秘密”。而面对着苏联对欧洲、非洲与日俱增的影响力,英法德等西方主要国家也愈发意识到中国在牵制苏联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也是英法德等国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原因。但是,相比英法等同中国恢复关系的强烈愿望,美国则更显得模棱两可,并一直坚持想要推行自己所谓的“双重代表权”,这样一来,既能够让现今可牵制苏联的新中国进入联合国,同时也不丢掉自己扶持的台湾。为此,美国和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重要的盟友在投票之前进行了“通气”。

(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国务卿基辛格)

其中,日本受美国影响,在投票表决时和美国一样投下了“反对票”。而英法两国则对美国的要求很是为难:一方面,他们基于国家利益很迫切希望中国重返联合国,尤其是法国,早在1964便和中国建交;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不给美国老大哥这个“面子”。因此,英法两国便采取了一个相对折中的办法:那就是自己投下赞成票,而当时自己的殖民地、附属国则投反对票。因此,我们便能在此番联合国投票表决中,看到这样一个奇观:非洲虽然是在表决我国返回联合国席位时投赞成票最多的国家,却也是投反对票最多的国家,共计有15票。但这些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时基本上还是英法两国影响下的殖民地或附属国:比如受英国影响的南非,受法国影响的上沃尔特、象牙海岸等等。

至于马耳他,则是英国在欧洲唯一的附属国。因此在英法两国外交的策略下,马耳他这个小国成为了欧洲唯一一个投下反对票的国家。但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重返联合国之后,马耳他竟然抢先美国一步,于1972年1月就和我国建交。

中国重返联合国后,历史的齿轮转了起来

因此,中国重返联合国不仅是中国一个国家的历史大事,对于整个世界而言,这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博弈。虽然美国等西方国家因牵制苏联,而放开了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限制,但中国之所以能够重返联合国,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新中国自己的不懈发展,让中国拥有了走在世界舞台中央的底气。

此外,美国虽然想通过中国来牵制苏联。但是在中国重返联合国之际,苏联和东欧国家也无一例外地投下了赞成票,以表示对中国的支持。而台湾当局虽然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表示“抗议”,但最终仍然没有能挡住我国重返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中国重返联合国合法席位,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意味着世界从此又多了一支真正推动和平事业发展的力量。时至今日,中国仍然为这一事业付出着不懈的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的发展付出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

从1901年签署的《辛丑条约》,到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合法席位,再到2021年中国在阿拉斯加会谈中毅然提出“美方没有资格从实力的角度同中国讲话”,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没有大国的崛起,就没有人民的尊严。未来的中国,必然将以高昂的斗志继续向前,开辟崭新美好的明天。

中国重返联合国时,欧洲唯一反对的国家,他和中国到底有何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