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29日,《财富》杂志公布了世界500强的最新榜单,粗略计算,这一次上榜的企业营收总和已经超过全球GDP的三分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排行榜单上美国企业上榜138家,相较去年少了一家,而日本也只有38家企业上榜世界500强,那么,中国企业今年的表现如何呢?

日本仅有38家企业上榜世界500强
凡是关注过如今全球局势的人,都能看出这份最新的榜单背后可谓是波涛汹涌,先来说日本,昔日149家企业上榜全球五百强的光环正在渐渐散去,如今更是落魄到只有38家企业上榜,可见日本的经济已经萎缩到何等地步。

这也不禁让人想起丰田章男曾经看好的氢能源领域,当年他对电动化嗤之以鼻,如今当比亚迪靠着刀片电池在全球新能源市场站稳脚跟的时候,意识到不对劲的丰田想要调转枪头,却发现为时已晚。

诚然,从榜单上来看,丰田仍然是日本当之无愧的第一,然而营收3151亿美元的它却只能排名第15,和位居第一名的沃尔玛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另一边,索尼的挣扎更是被人看在眼里,当工程师们仍然沉浸在单反相机和电视显像管的世界中时,全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早已变了天,三星和苹果早已经另建新的智能手机帝国。

而终身雇佣制与论资排辈的桎梏,就像是一道无形的锁链,拖慢了整个日本产业巨轮转身的速度。

美国“硅谷印钞机”持续发力
聊完日本,再来看看美国,对比去年的数据来看,这份成绩其实并不算差,138家企业上榜世界500强,足以体现出“硅谷印钞机”们那令人恐怖的统治力,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500强利润前十名里,光是苹果、谷歌、微软等美企就占据了8个席位。

不得不承认的是,榜单上15家美国高科技企业平均盈利高达310亿美元,是中国同类企业平均利润的四倍有余。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企业不足以和美国这些高科技企业相提并论呢?并不是。

榜单显示,这次中国上榜世界500强一共有130家企业,而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复杂并且艰难的“利润突破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美国科技巨头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攫取全球产业链顶端的大半利润,而中国上榜企业平均下来只有42亿美元的利润,不足美国企业(97亿美元)的一半。

制造业大国崛起
利润前十名之中,只有中国工商银行孤单的站在第十名的位置上,其余九个席位,除了沙特的阿美之外,无一例外都是美国的科技巨头,反观中国,我们的能源矿业、金属制品以及银行保险等传统领域依然占据着高达50%的份额。
美国的健康企业有19家跻身榜单,而中国只有两家,除此之外,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域,我们可以说是颗粒无收,但是美国的微软、甲骨文以及IBM等巨头却能轻松的引领软件革命,这足以说明,中国的优势目前仍然停留在互联网服务和零售领域。

话虽如此,在这份最新的世界500强榜单之中,其实也能看到中国产业转型的明显进步,就拿拼多多举例,它以36.4%的净资产收益率在全球效率榜上名列第25,一举超过了芯片巨头台积电,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商业模式的爆发力。


比亚迪就更不用说了,自从2022年第一次跻身世界500强之后,短短3年的时间就攀升至第91名,甚至还将特斯拉甩到了身后,可以预见,在每一条高速运转的生产线上,刀片电池的出现是足以驱动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同样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向产业链上游攀爬的有力支撑。

中国近些年500强数量
结语
说到底,榜单上的数字只能体现一段时间的经济或者发展,并不能窥探全貌。

沃尔玛之所以能够连续12年登顶榜首,就是因为他们对全球消费命脉的精准把握。

至于沙特的阿美就更不用说了,靠着1049亿美元的净利润就足以碾压各国企业利润的总和。

正如其中一位网友所说的那样,与其纠结这些榜单,不如想办法加强内核建设,只有经济活起来了,才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才能真正完成“从大到强”的转变,不是吗?
参考资料:


